拿下銅牌後,黃筱雯對爸爸感性喊話:「我想告訴他,不管他以前做過什麼事情,他永遠是我的靠山,我以他為榮,也希望成為他的驕傲」。
自從結盟裕隆汽車,一起合作汽車自主研發平台後他說,鴻海積極發展車用業務的版圖,過程中會遇到零件過熱問題,與國巨合作能夠克服這個困難。

劉揚偉強調:「這將是我們在『3+3』策略中,整合電動車與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黃柏堃強調,鴻海的動作快、狠、準,如今鴻海收購旺宏電子的6吋晶圓廠,又完成SiC功率元件的產製能力,未來鴻海在上游具有量產晶圓的能力,而在中、下游的布局日漸完善,而未來應該會專注於電池領域的布局。自從結盟裕隆汽車,一起合作汽車自主研發平台後。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芬卉表示,雖SiC功率元件相較於其他元件較貴,但整體裝置小,提升電動車與電網間效率更高,大幅縮短充電時間、延長續航力等優點,因此在車載充電器及快充設備領域具發展潛力。他說,MIH聯盟作為平台,已吸引了近1800家廠商加入。
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表示,他理解這座晶圓廠對於鴻海的重要性,因此就算有更高價者要買,也會信守對鴻海的承諾,完成協議。而《經濟日報》報導,去(2020)年3月旺宏董事會就決議6吋晶圓廠淘汰停產。如果將時間拉回一九五○年、生育率還有五.九的印度,這個描述確實為真。
由於沒有婚姻關係的女性被認為是不完整的,因此未婚女性、寡婦和離婚者,會被社會嚴重的汙名化。幾乎所有印度人的婚姻,都是出自於雙方家庭的安排,這樣的習俗也獲得宗教(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和大為盛行的宗族與種姓制度所鞏固。印度社會是以女性在其家族中的角色——妻子、媳婦與母親,來衡量一名女性的價值。完美家庭有兩個小孩,且其中一個是男孩。
倘若一名女性想要和某個沒有被家族同意的對象私奔或結婚,她很有可能會置自己於危險之中。」一旦你有兩個孩子了,就該收手了。

男人幾乎能決定家中女性人生的各個面向,無論是教育、工作、婚姻和家庭計畫。「因愛而結合」的例子確實有,卻極為罕見。那些未獲得允許就私自結婚的女性,會因為讓家族「蒙羞」而淪為榮譽處決的受害者。儘管北京人口高達兩千兩百萬,一切卻很井然有序。
有鑑於這樣的社會與家族壓力,多數印度女性毫無意外地,會在青少年晚期或二十歲出頭就結婚。這樣的控制幾乎無所不在,而鄉村地區男人對女人的控制又尤其嚴苛。然而結果證明,還有其他因素發揮了影響,這些因素包括了政府政策和漸漸改變的文化習俗。在其中一輛隨處可見的嘟嘟車(加裝載客車廂的三輪摩托車)後頭,貼著一張以印度文和英文寫下的標語:「這輛負責任的嘟嘟車會尊重並保護女性」,讓當地女性的處境再清楚不過。
任何想要取得嘟嘟車年度營業執照的人,必須接受一個小時的強制課程。儘管這個數字仍然超越替代率,更遠超過中國當前的生育率,但小家庭的常態已經開始在印度社會扎根。

既然幾乎所有印度人都會結婚且結得很早,你可能認為印度夫婦一定會生很多孩子。想要在印度結婚市場上獲得一筆豐厚的嫁妝,潛在新郎就必須花時間取得一定的學歷和工作,好讓新娘的家人認定他是一個理想的投資對象。
最搶手的新郎是大學畢業生,且擁有一份公職。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習俗上,印度新娘的家族必須支付新郎一筆嫁妝(與肯亞的傳統相反)。即便是最貧困的地區,政府也能良好地運作,維持低犯罪率,而嚴寒的冬天也讓該座城市不存在任何類似貧民窟的區域當時負責接待的是救國團李煥主任祕書、宋時選祕書和簽請約見的文教組馬鶴凌副組長。吳敦義回憶當年他從政大踏上台大椰林大道,原本充滿憧憬:可以傾聽名師傳道解惑、與同儕腦力激盪,在傅鐘前沉思。五十九年過後,好強的吳敦義仍然說,「這是很大的挫敗」。
草屯是鄉下,當時為了就讀好的中學,都流行到台中,他雖然保送草屯初中,家裡督促他去參加台中聯考,卻沒有考上第一志願台中一中初中部,而是考到第二志願中一中在豐原的「翁子分部」。一九六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當時五十八歲、聲望日隆、充滿神祕色彩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在他兼任主任的救國團總團部,約見台大二年級學生吳敦義,因為四月十七日台大《大學新聞》周報上的一篇社論——〈台大人的十字架〉。
遊戲頂多玩橡皮圈、紙牌、陀螺,還有豐富的大自然賜予,玩泥巴、抓青蛙、蟋蟀、螢火蟲,取自大自然,比現在的高科技玩具好玩得多。他們只有一套制服,星期一穿到星期六,星期天洗,星期一再穿去上學一星期。
那時草屯盛產瓊麻,收割後剝皮,製成麻布袋,剝起來極其單調,大家就圍成一個圈,一面聊天講古、一面剝,自有團結溫馨之感。一向快手快腳的吳敦義剝得最快,還系統化,教大人怎麼剝才剝得快。
一是參加救國團舉辦的自強活動,他不單參加,而且負責協調,例如調借車輛,載送同學遊覽名勝古蹟,也策劃康樂節目,是很好的協調力訓練。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半世紀多以後,他回眸,那時確實年輕氣盛,看到很多台大青年頹廢、強說愁,也是恨鐵不成鋼,因為很多國家的國魂都是靠該國的第一名校振興的,台大是台灣第一學府,台大魂沒有了,「還說什麼中國魂呢。他及其他幾位同學組成的東語系代表隊,打敗向來稱霸的外交系,奪得了冠軍。閒暇時,他常到廟口看歌仔戲、木偶戲,逢年過節鄰里團聚,沒有iphone手機,沒有遊戲機,但他們自有純天然的娛樂節目。
不過,高中倒不必考,因為初中成績優越,直接保送母校中一中高中部。當然有些事也未能完全盡如人願,大學聯招時,家人都希望他報考醫學院,畢業後當醫生,既能賺錢又有社會地位,他們也相信他一定考得取,但是他從小害怕看到血,因為曾經看見一個小孩子受傷,血流如注,好幾天都吃不下飯,流血影像一直留在腦裡,這麼怕見血,怎麼能當醫生呢?所以放棄就讀醫科。
吳敦義說,那時省立台中一中有不少好師長,例如黃金鰲校長是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高一十班的劉騮老師不但國文教得好,身教也沒得說,至今他仍感念不已。在中一中時,吳敦義忙於兩項課外活動。
二是寫作,本來他也如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一樣,想寫武俠小說,後來發覺「工程」太龐大了,不單要有想像力,也要花時間,對課業會有影響,因此他改寫短篇小說,還曾得過中部地區舉辦的小說獎,也常寫評論和散文,投到《中央日報》。這時比他小兩歲的馬英九進入位於台北市大安初中,比他大五歲的劉兆玄即將畢業於台大化學系,振筆疾書武俠小說,希望賺得出國讀書的費用,他們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同時在急遽改變中。
高中期間,讀書照舊好,多元的課外活動及擔任校刊《中一中青年》總編輯,奠定了他日後新聞及政治生涯的基礎,幸運的是,學校及父母讓他適情、適性地發展,既不揠苗助長,也不一味規範守舊。但進了台大後,卻失望地發現台大人並不如他所想像的那般奮發,台大青年如此,其他校的大學生何嘗不是? 於是有天晚上,擔任《大學新聞》總編輯的他,重筆寫下了題為〈台大人的十字架〉這篇社論,對台大人提出嚴厲批評,他直言:「就憑這些,能創造中國的光榮和傳統嗎?今天的台大人不是以北大的精神繼承者自居嗎?不是以人中豪傑、國之菁華自傲嗎?但捫心自問,可曾有過『創造中國的光榮與傳統』的壯志?可曾勇敢的把『知識份子的十字架』掮起來?」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提供 1968年,在《大學新聞》發表了〈台大人的十字架〉。口述:吳敦義|採訪撰文:楊艾俐 適情適性的年少時光 小時候,吳敦義家境雖清苦,但生命力強盛。他從小喜歡歷史,第一志願要進台大歷史系,但大學聯招只考上政大東語系韓文組,不過在政大一年一度廣受師生的「新生杯辯論賽」,他初試啼聲,卻是一鳴驚人。
對這個寶貝兒子,家裡當然要好好培植,剛上初中,媽媽打包一起去豐原陪讀,把妹妹也一起帶去,爸爸留在家裡當里長,初二吳敦義才與同學在學校附近租屋。夏天沒有鞋穿,赤腳走在滿是碎石子的路上,痛得不得了,和同學一起邊走邊叫,真的受不了,就靠著旁邊草地走。
而這班的老師也很有名,包括著名學者許倬雲、張忠棟、李永熾等。台大歷史系五六年班的同學中,後來有人當院長、部長、館長,藍綠中間派都有,例如綠營大將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前國史館長張炎憲,還有位成吉思汗的嫡系、正宗的「蒙古王子」史耀古,以及從輔大轉學到台大歷史系的《新新聞》創辦人周天瑞。
〈台大人的十字架〉引發熱烈回響 政大讀了一年,第二年吳敦義參加轉學考試,進入第一志願台大歷史系。星期天,吳敦義與鄰居結伴去教堂做禮拜,結束後領麵粉、黃油等